跳崖搏命的阿汤哥,还能拍出“年度最佳动作片”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乔木
上映5天之后,《碟中谍7》内地票房刚刚突破2亿,豆瓣评分从8.4跌到了7.9,颓势已显。在现实题材的《八角笼中》与国风动画《长安三万里》的夹击之下,年逾花甲的阿汤哥再是拼命,似乎也无法唤起中国观众更多的观影热情。
或许是已经被反复提起无数遍,大众对于“中国观众为什么不爱看好莱坞大片”的话题,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兴趣。2023年过半,好莱坞大片上线了十余部,成绩最好的《速度与激情10》也未能突破10亿大关,并且在豆瓣收获了一个及格的分数。
而曾经席卷流行文化的漫威出品,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乏善可陈,所有人都知道,两部《复仇者联盟》狂揽近50亿票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IP情怀和大片特效几乎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后的筹码,《碟中谍7》并没有跳脱这样的套路,也自然没能闯出新的天地。但相对于此前的“大片”们,这部系列新作拿出了相当的诚意和努力,单一地以票房去衡量它的成绩显得有失公允。而在这部电影身上,呈现出的是“大片”在观众新旧更迭时的尴尬处境。
诚意和致敬
《碟中谍7》表现出最佳的诚意无疑是“实景拍摄”。早在电影上映前,一则官方放出的花絮片段就震惊了海内外的观众。片中汤姆·克鲁斯驾驶摩托飞身悬崖跳伞的镜头,是实景拍摄的。62岁的阿汤哥真的骑着摩托车冲下悬崖,每一次导演和工作人员都悬着一颗心等待,直到降落伞顺利打开。
“跳崖”整整重复了六遍,才拍摄到了全部需要的镜头,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在拍摄完成之后称之为“一种巨大的解脱”。同样的,影片最后惊险的火车搏斗,也是实景拍摄完成。
对于坐在影院里的观众来说,已经惯性地默认电影里难度高的镜头会通过绿幕和CG合成来完成,大银幕上已经真假难辨,大多观众是在幕后揭秘之后才恍然大悟,震惊于剧组和演员的“敬业”。
既然如此,这样拼命的实景拍摄是否还有必要,坚持实景是否成了主创的一种自我感动?
事实上,相比可控性更强的CG特效,实景拍摄是“笨办法”,不仅操作困难,动作戏也难以呈现更加复杂多变的镜头调度,在“大片特效”这一吸引眼球的关键要素上落了下乘。但在当下动作大片动辄冲出宇宙,从“科幻”走向“魔幻”的趋势里,《碟中谍》的实景拍摄保持了一种老派的清醒与克制。
众所周知《碟中谍》片名的直译过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上山下海,电影最核心的看点归于“超越极限”,过于炫目的特效和不可思议的视觉动作反而会消解这种刺激感。而看似笨拙的实景拍摄实则框定了电影呈现出来的画面不会脱离真正的物理规律,因而从故事框架到动作设计都保持了一种逻辑上的自洽。
《碟中谍7》的“实”,落在影片中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部合格的商业动作大片应有的“体面”。阿布扎比沙漠的激烈枪战、罗马街头的驾车追逐、威尼斯逼仄小巷内的近身肉搏,意大利到奥地利的高山间飞驰火车上的对峙打斗……一方面让观众饱览世界美景,另一方面所有的动作戏都根据地形建筑的不同精心设计,带给观众一次又一次不同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与剧情有所勾连。就比如正因为威尼斯复杂的街道小巷,伊森才需要同伴通过语音对讲来指路,因而才让寄生于数字世界的“智体”入侵。
毫无疑问,一如既往灵活丰富、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动作戏撑起了《碟中谍7》最核心的看点。这既是过去近三十年的经验累积,也是主创与观众之间形成的默契。
与此同时,电影中也处处散落着怀旧与致敬的元素,比如新晋“女主”格蕾丝作为一个偷窃惯犯,在盗取核心道具“钥匙”时鬼魅一样的灵巧手法,让人很难不想《碟中谍1》中年轻的伊森·亨特利用魔术手法换走磁盘的经典一幕。再比如电影最终高潮的火车搏斗,也让人梦回第一部的高潮段落。而作为第一部中点燃引线的重要道具,打火机在其后的几部《碟中谍》里常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在《碟中谍7》里则成为了伊森·亨特本人的身份标识。
这样的致敬桥段,既照顾了新观众的观感,又点到为止地唤起老观众对于前作的回忆,完成了电影“情怀”的唤起。
工整的谍战片
如果用一个中性的词语来形容《碟中谍7》整体的剧情和表达,应该是“工整”。
于是有的观众看到流畅的叙事、环环相扣的剧情,在熟悉的风格里获得了满足,也有观众电影老套、缺乏新意,甚至认为片中大段的文戏对白多余冗长。
《碟中谍7》设置了一个无所不能、捉摸不定的反派——智体。作为一个通过数据生存,不断吸取信息自我成长的AI,它没有情绪、没有弱点,它通晓过去,通过大量数据的复杂测算预知未来,近乎“上帝”。电影中明确指出,想要战胜智体必须摒弃一切情感,以极端的理智和冷静来思考和判断。
而如同大多数观众预料的一样,在最终的角力中,伊森在智体的威胁下仍然坚持保护同伴,格蕾丝在最后时刻选择相信伊森放弃唾手可得的金钱和庇护,帕丽斯在生死关头舍命相救回报了伊森一时的恻隐之心。无论是否在智体的测算之内,人在极端时刻遵从情感与直觉做出的选择都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将这样一个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让观众顺畅地理解和接受,这是一部商业电影的基本功,但这个故事确实谈不上有太多新颖的亮点。
看起来,在ChatGPT火遍世界的今天,AI的元素似乎紧跟时事,但在电影领域,早在五十多年前的《2001太空漫游》就已经抛出了对人工智能的讨论。而之后漫长的时光里,从《银翼杀手》《终结者》《黑客帝国》,到《人工智能》《我,机器人》《机器姬》等等经典电影,甚至是《西部世界》《疑犯追踪》《黑镜》等剧集,都从不同角度对于AI进行了更加大胆、丰富、深入的假设与探讨。
“人类最终以情感逻辑战胜AI的冷酷判断。”这一主题也是相当熟悉的美式英雄主义套路。虽然《碟中谍7》试图通过与军事、国防、政治博弈挂钩,突出AI当前对于人类的现实威胁,却因为缺少对于AI本身的挖掘而略显空洞。
典型的表现就是,电影中为智体找到了一个“代理人”作为最大的“反派”,削弱了AI可以呈现的强大力量与压迫感。智体被笼统地概括为一种“足以摧毁世界”的力量,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的始终是人类的贪婪——想要掌握智体这种力量。
而主角拯救世界的方式也被简单地归为“摧毁智体”。诚然这是以往许多影视作品中对待“无所不能的力量”的常见态度,但在AI已经开始改变人类生活的今天来看,实在也有些因噎废食之感。
或许诞生于4年以前的《碟中谍7》剧本,并没有想过通过电影去对AI做深入的探讨,而是以此作为与时俱进的噱头,嵌套进一个与以往的《碟中谍》电影相似的故事:主角拿到任务,这个人物往往是某个反派威胁人类的邪恶计划,然后集合队友、遭遇危机,通过一系列挑战极限的动作最终战胜反派,拯救人类。无论是高科技的噱头还是上下部的宏篇设置,都没有让电影跳脱这个固定的模式。
一个工整流畅的谍战故事,加之颇有诚意的动作戏份,已经是这部经典系列新作能够带给观众的全部价值。对于拿着爆米花买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来说,至少已经值回了票价。而更多的期待,或许本身就不在主创在创作时考虑的范围之内。
系列IP,走向何方
目前,《碟中谍7》在IMDb评分8.1,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6%,被媒体人成为“系列最佳”。相比于海外的高口碑,这部电影在国内的评价只能说差强人意。豆瓣7.9是个不错的分数,在今年的引进片中位列前三,但观众在“爽”之外似乎仍然不满足。
上一部《碟中谍》系列电影上映已经是2018年。暌违5年,观众对这部系列新作报以极大的期待。但整个制作期经历了艰难的疫情,多次停拍之后,历经数年才完成作品,彼时设计的“创新”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里显得有些过时。
片中由于智体在数字世界里无所不能,主角们不得不回归“古典主义”的办案方式,比如用上废旧卫星来通讯,让这一部新作在科技上的发挥空间骤然缩小。令人炫目的高科技设备原本也是《碟中谍》重要的看点之一,在过去的作品中不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新奇的视觉效果,甚至包含一定的科学前瞻。
比如从虹膜进化到步态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触摸屏座驾、全息3D投影幕布、人体磁悬浮、智能控氧潜水服等等。相比之下,《碟中谍7》中称得上高科技的就是伊森在阿布扎比机场佩戴的墨镜,通过AR(增强现实)显示来人的信息。
彼时元宇宙风头正劲,AR和VR(虚拟现实)技术还是创业家们口若悬河的话题,但当风潮过境,相似的技术已经在无数作品中被反复呈现过,今天再看就显得老生常谈,不够新颖。视觉效果上与当年自如攀爬迪拜塔的壁虎手套相比实在难以同日而语。
除此之外,已经演到第七部的《碟中谍》系列试图进行一次新的女主角的更迭。新加入的格蕾丝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女贼,在与伊森的数次交锋中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片中试图塑造一个独立、自信,不依附于男性,不接受男主角拯救的女主形象。但观众在过去长久的故事里已经对伊森·亨特这个形象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所以格蕾丝反抗伊森的保护,在上帝视角的观众眼里就显得有些愚蠢。
而由于格蕾丝的形象未能真正树立起来,当前作中表现惊艳的伊尔莎几乎因她而死,这原本让人唏嘘的悲壮时刻反而引起了观众的不解甚至是愤怒。
看得出来,《碟中谍7》在既定的故事框架内试图进行一些创新表达。但电影一方面需要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完成系列的传承,另一方面希望注入新的符合当下的价值审美。加之客观原因迁拖了创作进度,当它真正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就显得工整有余,深度不足。
在电影行业如今的境况下,保持前作的水准,稳定地拍出一部合格的商业爽片,似乎已经是桎梏重重的系列IP电影最佳的解法。
片中戴着AR眼镜的伊森被智体所蒙蔽,陷入新的危机,仿佛形成了一种现实的隐喻。
最近发生的一个的插曲是,在《碟中谍7》上映前后,好莱坞爆发编剧演员集体大罢工,《碟中谍7》的宣传活动停止,电影下部的拍摄也停工延期。而引发罢工的导火索之一就是影视从业者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编剧担心AI生成剧本而被淘汰,演员担心数字人代替演员。这个情境像极了电影里主角们坚定地要“摧毁智体”,戏里戏外意外地产生了互文。
但如今的我们似乎无法轻易做出“摧毁智体”的决定。数字演员是否能够取代真人我们无法预测,但年逾花甲的阿汤哥,还想要继续挑战人类演员的极限。
此前在《碟中谍7》的首映礼上,汤姆·克鲁斯在庆祝自己61岁生日的同时表示还想继续拍摄《碟中谍》系列电影,他提到《夺宝奇兵5》的主角哈里森·福特,他希望像他一样演到81岁,“我有20年的时间来追赶他。”
但下一次,仍然“拼命”的阿汤哥,是否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我们尚不得而知。
排版:城子/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